生态公益林完全禁伐政策需调整

来源:ob欧宝体育永久娱乐网    发布时间:2024-08-07 04:44:50

  “不管大家怎么争论人工林的优与劣,需要重视的是目前大量的人工林已经很成熟,但缺乏更新后代,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更是紧迫的大事情,关乎国家生态建设成果的可持续问题,一定要引起相关管理和科技部门的格外的重视!”日前,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生态中心主任刘庆对《科学时报》记者表示。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森林ECO,达8亿亩,约占全国森林面积的1/3,约占世界人工林的1/3,对区域生态安全具备极其重大作用。

  刘庆目前关注的是中国第二大林区西南林区,尤其是川西亚高山峡谷地带林区。这里生态环境恶劣,又是长江上游水源涵养区,人工林大多数都是生态公益林。

  人工林在我国的历史很长,川西于1918年就有了。解放后,在大量采伐木材的过程中,人工林也在恢复种植,现在比较早的人工林已有六七十年的历史。

  刘庆表示,川西亚高山针叶人工林作为同生群(同龄)与天然林的异龄结构不同,是一个特殊的森林类型。按森林生态学,繁衍需要有合理的年龄金字塔结构,应是不同年龄树木的组合。但人工林没有年龄金字塔,通常一片林子都是同一个年龄。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是等人工林长到生命终结时重新造林呢,还是现在采取人工措施让它形成自己的后代,能持续天然更新。这是个大问题。

  在刘庆研究的高海拔地区,林分树种组成主要是冷杉与云杉,这也是海拔从2400米~4200米范围的西南高山地区的主要树种。通过长期观测、研究,他们发现,人工云杉林下有大量种子下落,更新潜力方面比天然林要大,但由于种子大量损耗和幼苗死亡,种子萌发为幼苗,再通过环境筛选作用而最终补充到人工林中的个体极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他们在研究中发现,从上层空间来看,人工林林冠层郁闭度很高。在森林生态学上,将一棵树或几棵树死了之后形成的一个空间,称为林窗。在有林窗的地段,幼苗或幼树成长状况比较好。而在非林窗的林下,由于光照、水分条件等均不适宜,萌发不出幼苗。在天然林中,由于年龄结构不一样,一些树木会死掉,就会形成林窗循环更新模式。相反,人工林中难以出现自然的林窗。

  从地被层来看,天然林林下是多种不同树种的凋落物,分解快,对地被层的物理、化学作用利于种子的萌发。而在人工林尤其是针叶林,比如杉木林或者云杉林,其林下是单一的凋落物,分解的时间很漫长,从物理方面看,使种子不易接触土壤,水分也不够;从化学方面看,凋落物分解过程所产生的一种浸提液,使森林土壤中水的化学成分发生明显的变化,这些都不利于种子的萌发和更新。

  刘庆表示,从人工林的“天上”和“地下”来看,其更新都面临障碍,使幼苗难于生长,这就是人工林无法更新后代的主要原因。

  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所研究员、会同森林站站长汪思龙对《科学时报》记者介绍,更新是人工林经营活动的基本内容之一。通常,人工林采伐后采用植苗造林或扦插造林方式来进行更新,但也有采用直播或飞播方式更新的。这其实就是人工再造林,而不是人工林自身的可持续天然更新。

  更新之所以对川西亚高山针叶人工公益林特别的重要,汪思龙谈了他的看法:“在人工林中,对于一些工业原料林不仅要在幼林阶段开展人工抚育,包括除草、施肥等,而且还要在成林阶段开展疏伐、施肥等管理活动,而一些生态公益林在成林之后基本上没有任何经营管理活动。”

  由于生态公益性的人工林没有木材等生产功能,不产生经济效益,没有利益驱动,再加上国家没有相应的投入,经营单位或个人也不会对公益性人工林来管理,因此,生态公益林除了早期的造林活动之外,基本上没有人为干预的影响。

  刘庆等在亚高山林区的试验发现,对人工林进行适当砍伐形成林窗,以及减少凋落物层,有助于人工林的更新。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以前西南林区是“木头财政”,当时成立了很多森工局采伐林木,支持国家经济建设。比如,位于四川阿坝州的川西林业局就曾是一个很大的森工局。1998年,国家实行天然林保护工程后,对公益林完全禁伐,他们的工作就由伐木变为管护和造林。该局现有职工2041人,其中退休职工1700多人,占绝大多数。每年工作和人员费用支出达到900万元,但每年用于管护和造林的拨款只有390多万元。现在,每年的资金差额在500多万元。他们的职责是管护26000多公顷人工林。由于资金缺乏,该局的住房、办公等条件都非常差。为了弥补收入的不足,他们依托周边的河流进行了一些水电开发工作。

  刘庆建议,当前天然林保护工程完全禁伐的政策需要调整。如果能部分择伐,并开展林下种植、养殖业等,对于增加收入以缓解森工企业的困境具备极其重大意义。同时,对人工林进行适当采伐,让其形成林窗,可有效促进人工林的更新与可持续发展。

  同时,人工林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的维持等生态功能都比天然林要差,刘庆认为,适当采伐,对于人工林结构也是个演进,有助于人工林发挥更好的生态作用。

  刘庆表示,现在必须要有前瞻性的思考,不能等到林子自然生命终结之时再考虑。最近,刘庆正酝酿向有关部门提交相关咨询建议。

  汪思龙表示,我国太需要生态公益林,人工林不仅肩负着提供木质产品的生产功能,而且还要通过人工栽培扩大森林覆盖面积,通过合理经营更有效地发挥其生态公益效应。假如没有合理、科学的更新方式,其生态公益效应就不能持续发展。对于人工生态公益林来说,若简单采用工业原料林的轮伐轮栽方式,那么在采伐更新的空档或间隔期就会产生大的“生态灾难”;若视其同天然林一样,任其自然演替,其建群种或优势种得不到适宜的更新条件就会衰退。因此,开展生态公益林可持续经营的基础研究势在必行,但同时必须出台有关政策法规。

  “特别是林业这个长周期的产业,一旦政策失误,其遭受的损害是难以恢复的。”汪思龙强调。

  从管理上如何更具操作性,避免公益林取消禁伐后可能会引起的破坏?针对这样一些问题,刘庆表示,实际上这也是下一步应该在政策层面进行研究的。

  刘庆说,公益林生态恢复工作也需要研究,比如不一样的人工林在持续更新中的采伐年龄、林窗大小、控制密度等,以及采伐后的土壤过程、生物多样性变化、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等。

  “如果政府采纳这种思路,通过国家相关林业部门、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等单位的研究力量来做这一工作,是可完全操作的。”刘庆表示,“关键是国家政策要有适当的调整。”

宁公网安备 64042302000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