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82%到86% 塞罕坝在茫茫林海续写新的绿色奇迹

来源:ob欧宝体育永久娱乐网    发布时间:2024-07-13 14:50:41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北部,意为“美丽的高岭”。半个世纪前还是“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原沙地,三代人,60多年,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变成全球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

  2021年8月23日,习在塞罕坝机械林场考察时强调:“我国人工林面积世界第一,这是非常伟大的成绩。塞罕坝成功营造起百万亩人工林海,创造了世界生态文明建设史上的典型,林场建设者获得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机械林场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称号。但愿你们珍视荣誉、继续奋斗,在深化国有林场改革、推动绿色发展、增强碳汇能力等方面大胆探索,切实筑牢京津生态屏障。”

  如今,塞罕坝机械林场正在弘扬塞罕坝精神,奋力开启“二次创业”新征程,打造高水平发展先行示范区,为全球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提供样板。

  今年4月28日,河北塞罕坝等地下起了鹅毛大雪,降雪量达到30毫米以上,气温骤降。不少网友直呼:“太反常了!五一将至,这里竟然大雪纷飞。”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工作人员表示,春天暴雪与塞罕坝的极寒气候直接相关。

  塞罕坝平均海拔1510米,年均积雪长达7个月,最冷气温可至﹣43.3℃。昔日曾是水草丰沛、牲兽繁育之地,是清代皇家猎苑木兰围场的一部分。历经近代的开围放垦、不断砍伐,这里变成了集高寒、高海拔、大风、沙化、少雨于一体的茫茫荒原,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地上都是沙,百里不见树”,曾是对它过去的真实描述。

  为改变当地自然面貌,保持水土,为减少京津地带风沙危害创造条件。1962年,原国家林业部决定组建塞罕坝机械林场。360多名平均岁数不到24岁的建设者,从全国18个省份集结上坝,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高寒沙地造林。

  近日,记者走进塞罕坝展览馆。六女上坝、马蹄坑大会战、夫妻望火楼……一张张黑白照片诉说着一个个艰苦创业的故事。第一代林场人住窝棚、喝雪水、啃干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挖坑栽树。一棵接一棵,一坡接一坡,在荒漠上种出了茫茫林海。

  1964年,塞罕坝开创国内机械栽植针叶林的先河,成活率达到了90%以上,塞罕坝大规模造林也由此拉开帷幕。经过三代塞罕坝人的接力奋斗,林场的有林地面积,由建场初期的24万亩,增加到115.1万亩,成功营造起百万亩林海,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先后获得联合国环保最高奖项“地球卫士奖”奖、联合国防治荒漠化领域最高荣誉“土地生命奖”。

  作为一名“林二代”,塞罕坝机械林场自然保护区管理科科长丁伯龙是塞罕坝由黄变绿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大学毕业,刚来林场时交通特别不方便,去一趟围场县城需要一天时间。”丁伯龙提起当年结婚时实在不方便拍结婚照合影,于是和爱人俩人用单身照拼凑了一张合影。“而且是一张黑白照片、一张彩色照片”。

  “我爸爸和妈妈、爷爷奶奶都是林场职工,小时候,因为他们忙,经常顾不上给我做饭。我就在各个邻居家找吃的,能够说是吃百家饭长大的。”1989年出生的“林三代”、塞罕坝森林消防大队孙子恒向记者回忆道,那时林场条件很艰苦,也没有上学的条件,初中毕业后就去当兵了。

  林场工作人员和记者说,在林场,第一代务林人献了青春献终身,他们的子辈和孙辈大部分生于林场,长于林场,毕业后又回到林场工作。后辈像前辈一样,扎根林区,守护绿色,接力传递塞罕坝精神。

  “进入新时代,要让塞罕坝的每一个山坡都绿起来!”2012年开始,塞罕坝人启动“二次创业”,向“硬骨头”宣战,在山高坡陡、土壤贫瘠的石质荒山和秃丘沙地上攻坚造林。为了让每片林地都提质增效,林场科学选择造林树种,完成攻坚造林10.36万亩,全场石质山坡全部实现绿化,造林成活率达到98%。

  如今,走进林场,一排排落叶松苍劲挺拔,一片片云杉连绵成海。不仅生态环境良好,也成为珍贵的动植物物种基因库。目前,这里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261种、鱼类32种、昆虫660种、大型线种。其中,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47种、保护植物9种。

  “林三代”、林场场长于士涛向记者表示,新时代如何把这百万亩林海守护好这个艰巨的任务已经摆在了新一代林场人面前。“我们将会加强物防、人防、技防的协调,在天空地一体化上把百万亩;林海守护好,不辜负老一辈人的成绩。”于士涛说,塞罕坝的每一个务林人,塞罕坝山里面每一棵树、每一片林子,都体现了塞罕坝精神。新一代塞罕坝人不仅是塞罕坝精神的学习者,也是传承者,一定会把塞罕坝精神发扬光大。

  有人说,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高寒沙地造林的科学技术进步史。60年来,塞罕坝人攻克了高寒地区引种、育苗、造林等一系列技术难关,创造出一个个营林技术的新突破,探索出“三锹半人工缝隙植苗法”“苗根蘸浆保水法”等技术。

  1982年至2002年,在攻克了树种选择和高寒地区种植技术之后,塞罕坝的人工树林健康生长,许多地方的树木密度较大,开始步入“抚育间伐”阶段,为获得中小茎木材开展了一些必要的经营活动。百万亩林海也带来显著经济效益。近十多年,与建场之初相比,年均无霜期与年均降水量均有所增加,年大风天数减少,每年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超过数百亿元人民币。

  与此同时,林场通过引进白桦、稠李、柞树、水曲柳、五角枫等树种,花楸、蓝靛果、小檗等灌木,营造针阔混交、色彩层次丰富的异龄复层混交林,逐步使林分达到近自然状态。2022年,塞罕坝造林方向转为林冠下造林,并引进阔叶林,采用针叶、阔叶等混交的方式,构建多树种、多层次、复合式的森林结构。到2040年,全场混交林面积预计新增24.4万亩,总面积达到49万亩,混交林占比超过40%,让森林ECO更稳定、更加健康。

  据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评估,塞罕坝每年可为滦河、辽河下游地区涵养水源、净化淡水2.84亿立方米;每年防止土壤流失量513.55万吨;每年可固定二氧化碳86.03万吨,释放氧气59.84万吨。

  2018年8月,塞罕坝机械林场达成首笔造林碳汇交易,塞罕坝林业生态产品实现了市场化,取得了生态效益和经济的效果与利益双赢。目前,塞罕坝机械林场正在深化全国森林碳汇试点林场建设,精准做好全场森林资源普查,创新体制机制,努力推进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争取到2026年,森林碳汇能力提高6%以上,森林湿地资产总价值由231亿元提高到237亿元。

  2021年8月23日,习在塞罕坝机械林场考察时强调:“塞罕坝林场建设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艰苦奋斗史。你们用实际行动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这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具备极其重大示范意义。抓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要传承好塞罕坝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再接再厉、二次创业,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

  “我们林场职工有一句口头禅:‘吃祖宗饭,断子孙路,不是能耐;能够还祖宗账,留子孙粮,那才是本事’。前辈解决了塞罕坝这片森林从无到有的问题,我们要做的是怎么来实现林场更高质量的发展。”塞罕坝机械林场党委书记安长明说,塞罕坝将努力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更好地发挥生态文明建设生动范例的示范引领作用,奋力续写新的绿色奇迹。

  2024年是塞罕坝机械林场“二次创业”的第一年。河北省政府办公厅日前印发的《关于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二次创业”高水平发展的实施建议》提出,到2026年,林场森林覆盖率由82%提高到84%,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由2021年的135立方米/公顷增加到142立方米/公顷,森林湿地资产总价值由2021年的231亿元提高到237亿元。到2030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85%,森林碳汇能力较2021年提高10%以上,积极创建燕山—塞罕坝国家公园。到2035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86%,森林湿地资产总价值达到260亿元,完成燕山—塞罕坝国家公园创建,打造全球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示范区。

  按照实施意见,塞罕坝机械林场将开展塞罕坝精神铸魂、ECO提质、生物多样性保护、数字赋能绿色低碳经济、创新驱动科技支撑、森林草原智慧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升级改造等7项工程。2024年,塞罕坝机械林场计划完成造林0.7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82.5%。(中国经济网 记者杨秀峰 裴小阁 董家朋)

宁公网安备 64042302000010号